幽门螺杆菌(HP),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却长期被忽视的“健康杀手”,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理切片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人类消化道中的微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呈螺旋或S形,一端带有鞭毛,能在胃中强酸性环境中生存并穿过黏液层,到达上皮表面并牢牢连接,避免被胃排空。最喜欢寄生在胃的幽门、胃窦部位,因此而得名。
据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发布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我国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也就是说我国有近7亿人感染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有哪些表现?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以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比如上腹部不适、隐痛,还可以出现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
不过,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时间长短及菌株类型的不同,患者出现的症状会有差异。而对于那些相对轻微的症状,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肠胃不好、消化不好,因而没有引起重视。
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得胃癌?
大量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等相关。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幽门螺杆菌定义为I类致癌原。
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会引起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时间长的话也有可能引起胃癌。
Hp在各种胃病中的检出率
然而,胃癌的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有免疫力低下、遗传因素、长期精神压抑、食用腌制食品、抽烟嗜酒等各种因素与幽门螺杆菌“协同作案”,最终才导致胃癌。
除此以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分2型,幽门螺杆菌上有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表达,即为I型幽门螺杆菌,更易导致胃癌的发生。
哪些方法可以检测是否感染?
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聚集性现象比较多见,如果家庭成员有一人感染,建议全家都要去做检测。目前主要有以下方法可以检测:
一、胃镜检测法
胃镜活检后做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特殊染色检查。这类方法依赖于内镜检查,好处在于不仅能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能判断胃粘膜的整体状态,检查有无溃疡、萎缩、息肉、肿瘤等疾病。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特殊染色切片
二、呼气试验法
这种检查是利用幽门螺杆菌有活性很高的尿素酶这一特点,受试者口服含有碳13或者碳14同位素标记的尿素后,如果胃中存在Hp,就可将同位素标记的尿素分解为同位素标记的CO₂,经呼气排出。
呼气试验全过程只要30分钟左右,方法简单,使众多高血压、心脏病及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避免了做胃镜的不适感,是目前理想的检测方法之一。
不过,大家在进行呼气试验检查前需要注意:
1.检测前需要空腹,禁食禁饮2小时以上。
2.近期服用过抗生素、铋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幽门螺杆菌敏感药物可能影响诊断结果。检查前4周内停用或禁用抗生素、铋剂和抑酸药物,前2周停用PPI抑制剂。
3.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可使幽门螺杆菌受抑制,所以应在消化道出血停止一周以后再进行检测。
4.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进行此项检查。
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怎么办?生活中如何预防?
很多人担心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离胃癌不远了,事实上,只要尽早、积极地进行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就可以大大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
所以,如果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必太过紧张,遵医嘱进行治疗,做好定期复查随访。
此外,个人是预防和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危害、保障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这些:
(1)饭前、便后要洗手,杜绝吃生肉,尽量吃经过高温加热的熟食;
(2)注意口腔卫生,提倡餐后刷牙漱口、定期更换牙刷;
(3)一旦自觉有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若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要积极配合医生规律治疗,并携带家人进行检查,避免交叉感染,导致反复感染;
(4)集体用餐时提倡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餐具注意消毒;
(5)孩子是易感人群,给孩子使用专用的餐具,杜绝家长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宝宝;
(6)避免吸烟、饮酒,不吃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饮食要营养均衡,细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