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个“躺”着的肠息肉,医生说:现在不切,10年后就是癌!

发布时间:2022-05-26

浏览量:

宁波35岁小陈大便一直不太规律在医生建议下做了个肠镜检查。检查中发现,她的肠子里长着一个“躺”着的肠息肉。医生告诉她,这个息肉如果不马上切掉,10年以后就是癌!

 

上期病小理科普中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消化病理亚专科带头人汪春年医生提醒大家,超90%的肠癌由肠息肉演变而来。

那么就有读者问了——哪种肠息肉容易癌变,哪些又比较安全呢?发现了息肉,都要切掉吗?

那就要提到息肉的两种类型了——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丝状息肉等,这些类型通常不会癌变。

肿瘤性息肉

大部分肿瘤性息肉为肠腺瘤,根据腺瘤的形态,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病变/息肉/腺瘤、传统型锯齿状腺瘤等。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不能自行消退,5-10 年后可转变成恶性,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总的来说,我们我们具体可将其分成——

低危组:个数1-2个、直径<1cm的管状腺瘤、增生性息肉。

高危组:个数≥3个、直径>1cm的管状腺瘤、绒毛腺瘤或混合性腺瘤、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高度异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是否会癌变,与年龄、大小、形状、遗传等有关系。

看数量和大小

一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数量越多越危险,个头越大越不好。

有数据显示,1厘米以下的腺瘤性肠息肉,癌变率为1%~3%;1~2厘米的为20%;2厘米以上的高达50%。

看形状

肠息肉按形状分,可以分为带蒂息肉,无蒂息肉。

带蒂息肉类似像蘑菇一样长在肠壁上,有一个蒂与肠壁相连,比较容易发现和切除。

而无蒂息肉基底部较宽,像地毯一样“躺”在肠壁上,不容易检查出来,也不好切除,相对来说癌变的发生率要高一些,最为凶险。

而直径超过1厘米的无蒂息肉,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其癌变速度跟一般息肉不同,即使是良性病变,随访资料显示,最快3年左右也会发展成进展期大肠癌。

看家族史

某些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有肠癌或者肠息肉家族史的人要特别关注。

有的患者肠息肉长的非常多,就跟海底的水藻一样,这种是家族性的,有儿童期就发病的,也有30多岁发病的,癌变风险非常高。

既然我们知道了,肠息肉那么“危险”,发现后是不是都要马上切除?

发现肠息肉后,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在某些状况下,部分非肿瘤性息肉在内视镜下看起来像肿瘤性息肉的时候,医生为了不遗留肿瘤性病灶在肠子里,也会先把息肉切除后,留待病理化验结果出炉再进行最后诊断。

目前,绝大部分的息肉都可以在肠镜检查时一起切除,只有息肉特别大或者有特殊情况时,才会考虑外科手术。

最后,汪医生提醒大家,有些患者认为息肉切除后就一劳永逸了。其实,息肉切除后,因为人的基因未变,环境未变,或者生活习惯未变,所以息肉仍有复发的可能,

因此,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般而言,发现低危组肠息肉的人,3年左右复查,发现高危组肠息肉,则要1年左右复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