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宁波小伙小孙长期有拉肚子的问题,他以为是小毛病,就一直没有去医院做检查与治疗。直到腹泻、腹痛逐渐严重,大便开始带血,这才想起去医院看看。
然而肠镜结果出来后让小孙一家都懵了——小孙的肠子上长了许多息肉,其中一个最严重的已经恶化癌变……
肠镜是筛查肠癌的重要手段。肠癌检查报告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肠息肉。肠息肉是怎么回事?会癌变吗?息肉会“拖”成肠癌吗?
今天“病小理”请到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消化病理亚专科带头人汪春年医生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好好的肠道上,怎么会长息肉?
在人体中,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
肠息肉,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见,即结肠、直肠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肠息肉的形态大小不一,有的只有米粒大小,有的大如草莓,甚至更大。有些长得像蘑菇,有些像桑葚,还有些甚至可以像爱心。
根据息肉的数目,肠息肉可以分为单发与多发,两个以上的息肉就称为多发息肉。
绝大多数肠息肉没有症状,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若息肉持续长大或者恶变,可出现便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
肠息肉的产生和多种因素相关,长期便秘、熬夜、肥胖、高油高盐高蛋白的饮食、纤维素摄入量少、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很容易使肠道黏膜受到损伤,从而产生息肉。
90%的肠癌从肠息肉转变而来!
肠息肉可以在结直肠任何一个地方茁壮成长,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一般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
有数据表明,90%的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来的。
大部分肠癌的发生遵循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的癌变进程。也就是说,得了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处理,就会变成肠癌。
一般来说,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这些人建议定期做肠镜检查
肠癌不同于其它恶性肿瘤,是一种发展速度非常慢的病,这个过程短则3到5年,长则10年。所以只要提前检查出来,完全可做到可防可控。
我国结直肠肿瘤筛查目标人群为大于50岁人群。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肠镜检查。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肠癌,切断肠息肉癌变之路。如果担心不能耐受,还可以选择无痛肠镜。
高危人群:
√ 亲属中有人患过消化道肿瘤的人
√ 本人患过肠癌、腺瘤、息肉的人
√ 本人患过溃烂性结肠炎的患者
√ 曾进行过盆腔放射治疗者
√ 长期熬夜、精神紧张、喜欢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的人
汪春年医生提醒,做肠镜检查前,要注意以下 4 点事项:
❶ 检查前三天开始以无渣或少渣饮食为主,不吃纤维较多、高脂的食物;
❷ 检查前一晚要服用肠道清洁剂;
❸ 无痛肠镜需要有人陪同;
❹ 做完肠镜后有轻微不适是正常的,如果有持续的腹痛腹胀或便血,请及时就医。
汪医生提醒大家不是所有息肉都会变成癌,但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有癌变风险的息肉。一定要早检查早治疗!